講員:李耀坤博士(中神神學科副教授、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嘉賓: 張達明律師(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
余震宇先生(中學老師)
劉進圖先生(世華網絡營運總裁)
黎 明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講師)
講座/研討會日期:17 Mar 2018 地點: 中神校舍
(一) 內容
是次全日的研討會,先由李耀坤博士帶出主題的討論焦點及簡介此時此地的處境及信徒正在面對的困難,希望藉此研討會及各嘉賓的分享,可以提供一些神學思考、信仰的資源給予信徒去面對挑戰。李博士先給『威權』、『極權』一個定義:『威權』- 嚴格監控政治自由,但在非政治領域的地方,給予一定的自由;而『極權』 - 除政治、經濟外,政權也會深入監控人民態度、信仰及家庭生活。而根據一位社會學者及政治科學家林根 (Stein Ringen) 在2016發表的研究,在《完美的獨裁》一書中,他認為中國是新形態的極權政治,所定的制度、政策都是經過精密的計算的。接著,李博士再以一位前捷克總統、劇作家哈維爾來帶出在『威權』及其意識形態下人民的生活:從哈維爾的1978年的著作《無權勢者的力量》帶出人民在『威權』及其意識形態下活在一個『謊瞞騙隱』的環境下,哈維爾透過觀察在獨裁政府統治下的捷克的一位平凡的蔬果店員工的表現 – 不經思索便把一張『全世界工人階級團結起來』的標語張貼在櫥窗上,哈維爾便想到究竟這位員工此動作的動機是什麼呢? 他的結論是其實那員工跟大多數人一樣,只是希望在他的安穩的生活中不要添上麻煩,久而久之,便會不其然地掩飾了自己心裡的真正感受,政權看通了這一點,便繼續建構一種意識形態作為掩飾真相的面紗,而大家都活在謊言之下,互相欺哄、“平平安安”地生活,逐漸地,大家都屈服此規則下,成為制度中的小螺絲釘。李博士又指出,其實這不單只是在威權統治下才會出現的現象,就是資本社會也是這樣的 – 必須不斷發展、信賴市場力量、促進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就會得到改善,那便慢慢變成了人民默許了財閥支配,而人民從中可獲得商品及就業。
那麼,在這大氣候當中,信仰群體的角色及基督徒公民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李博士提醒我們需要回到『先於政治』的生活,去深入人性的根源,他引用哈維爾的話:『持久的改變於今只能源自人的存在,來自徹底重定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如果要創造一個更好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比過去任何時間更需要建基於人性和社會道德的深遠轉變』,他亦分享了三個方向:坦然講論 (public candor)、休戚與共 (solidarity)、設想未來 (responsibil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1.
坦然講論 – 放膽講論上帝的道 – 在新約中出現個幾次的,表達自由是上帝的禮物,而不是政權的恩德,而信徒們應該不斷地操練對人的真誠、信任及忍耐;而教會亦有責任去構建這個互相討論、坦然講論的氛圍,並在社會各環節中,與鄰舍一起關心、捍衛共善 (common good) ,作為無權無勢者,正是以說出真話作為對謊瞞騙隱的政治體制的反抗力量 (這一點在李博士另一文章[1]中也提及過,他引用另一位學者奧唐納文(Oliver O’Donovan):『暴政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寧可接受公共領域萎縮,也不願費工夫辨識和論述複雜的公共事理的社群。』他再解釋 “相反,一個慣於踐行「坦然講論」的社群,會敏於評估政策是否公正可取、政權的操守是否端正合宜。因它的成員明白,就算是政治權柄也有不應逾越的界限,不能無理地干涉社群的連結和表達自由。這種操練可以增強社群連結,令整個社群對共善有深厚的信念”
2.
休戚與共 – 就是以基督的心為心,與受苦者同行,引用到在聖經中最短的章節:『耶穌哭了』
3.
設想未來 – 信仰群體是終末盼望的群體,我們要拒絕過份天真的樂觀主義、拒絕犬儒逃避主義,卻要承擔歷史責任去為未來世代思考與真理相稱的生活,今天積極地為它締造良好條件
此時此地及未來的景況不樂觀
第一位分享的嘉賓是張達明律師,他先是給大家一個概覽,為何今時不同往日,香港在『港人治港』上已沒有話語權了,原因是現在香港在國家整體的GDP上的貢獻已大不如前,加上在回歸了廿年後,以北京政權來看,香港那一套管治模式已不再是學習的榜樣,而中國大陸今時今日已不再是韜光養晦的境況,卻是在強國夢實現過程中,政權在實施全面的管治權,並一步一步地以法律作為管治的武器,確立人大釋法權、擴大人大的權力,從前一陣子在香港的西九龍市區內推行一地兩檢,體現到人大的『一言九鼎』,還有最近的國歌法的草擬… 張教授也概括了現在香港的市民在此時此地的政商環境下的四種心態:
無恥地奉承、無知地擁抱、無望地放棄、無奈地移民
他再分享到,以上的心態,跟從主的人與未信主的人其實都差不多,這樣看來,他便提出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為何信仰會沒有起到作用 (make no difference)? 他再提醒我們,信徒及教會在這個時候,便是為主作鹽作光的好時機,他亦感恩因他看到仍然有不少年輕人奮勇地作工,提醒我們要擴闊我們的生命空間,學習堅持,即使所作的工最後是沒有看到果效,即使有時感到迷失,即使改變不了制度,仍然去推動民主背後的精神去關心身邊的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
有關尋找真實、真相的討論
第二位分享的嘉賓是余震宇先生,一位中學老師,他分享到自己在教學時,為了避免被學生家長、校方指責或訓示他不要在教學時加太多個人的意見,他便索性走那尋索及揭露真相的路線,就是跟fact-check的理念一樣。之後在討論的環節時,李博士又帶出哈維爾的一個看法,就是縱然政權以舖天蓋地的方法去建構一個『謊瞞騙隱』的環境,但人心總是渴望真相,真實的生命是具有創造力的,人們慢慢會發現那『謊瞞騙隱』的環境跟真實是脫節的,那就會明白到政權的本相。
第二位分享的嘉賓是余震宇先生,一位中學老師,他分享到自己在教學時,為了避免被學生家長、校方指責或訓示他不要在教學時加太多個人的意見,他便索性走那尋索及揭露真相的路線,就是跟fact-check的理念一樣。之後在討論的環節時,李博士又帶出哈維爾的一個看法,就是縱然政權以舖天蓋地的方法去建構一個『謊瞞騙隱』的環境,但人心總是渴望真相,真實的生命是具有創造力的,人們慢慢會發現那『謊瞞騙隱』的環境跟真實是脫節的,那就會明白到政權的本相。
學習將不同文化、背景、社會階級的人連結起來
下午的分享嘉賓,先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講師黎明博士,她先介紹自己是怎樣被人認識及後來怎樣被邀請到不少有關中港矛盾的講座的原因,原自她原來是上海人的身份,卻擁抱著公民社會、追求公民權益、不隨風擺柳的原則,她先分享一些社會上的現象,來解釋為什麼如要建構一個公民社會,必須要學習將不同文化、背景、社會階級的人連結起來 – 她是在2008年來港修讀碩士及博士的,那時在校園裡,本地的學生對國內的同胞多是接納,並願意幫助新來港的學生去適應校園及在香港的生活,而相比十年後的今天,在課堂裡,內地學生跟香港學生多是互不往來,各自修行的; 在社會上,原來是有一些非牟利機構專注在新移民的融合及適應上的,但逐漸地,這類非牟利機構得到的政府資助、民間捐獻越來越少,因新移民已成為了對抗的對象,同時,卻興起了一些偽民間組織向新移民及草根階層招手,無論出於真心或假意,受益人便自自然然會跟隨了這些組織,這樣看來,原來公民社會包容、接納,人與人連合起來的公民力量,就這樣將這些群眾拱手相讓給了一直想殲滅公民力量的政權了。黎博士又以以前在一個研討會中,一個學生的提問來證明以上的看法 – 為什麼北京政權會在一個主張研讀毛澤東語錄的讀書會剛剛集結的時候,便把它取締? 原因不是研讀毛澤東語錄,而是群眾集結起來。她再強調威權政府最害怕的,就是自發的組織聯合起來的力量,那便竭力去消滅群眾的集結。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引用一位全國人大常委的言論:人大大可搞一個公投,問下全國有誰贊成港獨,如有公投的話,肯定99%人都不會願意見到港獨。問題是: 那為什麼人大、政權都知道他們的投票一定勝利的,可能只有1%、5%贊成港獨,這麼可以加強政權的威望,但為什麼不這樣做? 原因是就算只有1%,推算全國14億人口也有一千四百萬的人是贊成的,而主張港獨的人若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人的想法是接近的,人們便會想盡辦法連結起來,所以政權就是不會讓人知道這個比例的。
而對於我們這信仰群體、追求公義、平等的公民,我們會否自動放棄原來可跟不同文化、背景、社會階級的人連結起來的機會?
之後是劉進圖先生分享的兩節聖經:分別是弗4:15 – 用愛心說誠實話 及 希12:2 – 定睛在耶穌,他指出在現在的世代,說誠實話更需要勇氣,但我們屬 上帝的人,務要努力去說誠實話,因為我們是真誠的人。接著,劉先生指出用愛心說誠實話的前題,需要先經歷到主的愛、定睛在耶穌身上、他也以自己的心路歷程去分享如何可以有能力去寬恕對他施襲的兇徒,其中的原因是當他跟死亡擦身而過,亦在康復的過程中經歷到主的愛,體驗到約拿在魚腹中接近死亡及後來領受到上帝啟示的經歷,就是祂是愛世人的那位造物主 ,點點滴滴加起來,便叫他有能力去愛、去接納。劉先生在談到政權的管治手段時,他提到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政權喜愛煽動人互相仇視,這樣比起激勵人去彼此相愛容易得多,而群眾越分離,政權就更容易掌控。
在這一節的討論環節中,劉進圖先生補充了在這十年、八年裡,來港的單程證人士,不少是知識份子,帶出『滲沙子』的現象。在討論,劉先生對成熟的公民社會可以把人與人連合起來表示不樂觀,那教會可以嗎? 從台下的群眾的分享中又看到教會在這方面的畏縮、固步自封、欠缺積極去接待新移民及草根階層的心思。李耀坤博士亦指出,我們信主、被接納,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肯定,回應黎博士之前以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為何人喜歡將另一個與自己不同的群體異化並貶低,藉以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我們的信仰叫我們接納其他的群體,教會在公民社會中,應該是帶頭把人與人連合起來的。
最後,領會的黃博士勉勵信徒不要灰心,因為仍有七千人未曾向巴力下拜,並以一個問題鼓勵信徒思考:在這個世代,你願意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二) 得著、反思
一個月前已對這研討會感到興趣的,但宣傳單張上寫著對象是青年信徒,以35歲為界限,那我只好寫一個電郵給主辦單位的中國神學院,詢問如有多的位置,可否供給一些血仍未冷的中年,就像吃剩的餅碎也可給桌子下的狗狗的比喻,結果是在研討會舉辦的兩個星期前,學院開放給其他的年齡層。對這題目感到興趣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在當中得到一些亮光、一些屬靈的資源,自己在當中得到建立,就去祝福其他疲乏的人。在雨傘運動前的『讓愛與和平去佔領中環』運動,藉以爭取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雙普選,我一直是擁戴的,但在這三年多的日子,擁戴、爭取民主、正氣、誠信、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聲音、力量,卻一直在被消磨、被碎片化,相反,另一股助紂為虐、虛謊、心懷詭詐、指鹿為馬、顛倒是非、出爾反爾、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的勢力卻是如日方中,同時,又看到教會的軟弱無力,未能回應大時代的需要….. 經過了那天的研討會、並上文中的內容整理,思緒沉澱後,便想到了以下的五個方向,希望按照著這五個進路,可以讓自己或同路人互相激勵,在一條蒙上帝悅納、作光作鹽、藉我賜恩福的路上,行得穩妥:
1.
圍爐取暖 – 坦言講論
『圍爐取暖』是在社會運動中的術語,跟在基督教會中的文法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不可停止聚會… 』(希10:24-25) 差不多的意思,而事實上,我所認識參與公民運動、爭取公民權利、社會公義、平等的同路人,不少是持守基督信仰的人,我絕對認同李博士的提醒 – “信徒們應該不斷地操練對人的真誠、信任及忍耐… 而教會亦有責任去構建這個互相討論、坦然講論的氛圍,並在社會各環節中,與鄰舍一起關心、捍衛共善 (common good) ,作為無權無勢者,正是以說出真話作為對謊瞞騙隱的政治體制的反抗力量”,我又想到傳道書的教訓:『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可得美好的酬報;若是跌倒,一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道書4:9-10,
12) 而『圍爐取暖』也有起了另一個作用,就是與同路人 (信徒、非信徒) 一起休戚與共,猶記得若在三個月前,那天下班後便趕去立法會大樓樓下的公眾示威區,跟同路人一起等待那『更改議事規則的表決結果』,雖然都知道我們支持的那方是處於弱勢,那議案一定會通過的,但也是要去集會,當中的意義就是學習跟同路人一起休戚與共。而『圍爐取暖』亦應該在信仰群體中實踐出來,如: 提後2:22 – “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 ,因為如缺乏了 “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的同行、相交、祈禱,信仰群體亦會容易陷入一個屬血氣的爭鬥中,以人的血氣行事、思考。
2.
深耕細作 – 先於政治
『深耕細作』也是在社會運動中的術語,李博士引用哈維爾的話:『…… 如果要創造一個更好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比過去任何時間更需要建基於人性和社會道德的深遠轉變』,我相信這個才是轉化社會的根本,也是絕對符合『愛鄰舍』的聖經教導,我也相信信仰群體若真的關心社會,先要學習去『愛鄰舍』並關心他們的需要,在物質上及心靈上,政治上的不同制度、體制也只是在分配資源上盡量達到公平、公正的手段(means),而人的福祉、身心靈的健康,才是目的(end),而對於民主制度的看法,我認同邱吉爾引用一位無名氏的明句:『Many forms of Government have been tried, and will be tried
in this world of sin and woe. No one pretends that democracy is perfect or
all-wise. Indeed it has been said that 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for all those other forms that have been tried from time to
time. (Author: unknown, quoted by Winston S. Churchill)』
3.
分別為聖 – 作鹽作光
張教授的分享中,他提出的四無狀態時,問了一句:為何信仰會沒有起到作用? 這一點也是回應著我在這三、四年思考的議題:在參與社會運動中,信徒的身份、行為、思考模式,應該跟非信徒有什麼分別呢? 我便想到了『分別為聖』的教導,如: 看到顛倒是非、指鹿為馬的時候,激起我們的義忿是很自然的,但我們會否也跟其他人一樣咒罵那些歹人,還是我們應該學習去針對言論、行為,而非那個人… 或我們會否也看那些人也是上帝所創造的,他/她們也擁有上帝的形象… 又或我們會否也陷入了政權的陷阱 – 把管治 (或操控)的人二分化、兩極化,而我們卻正中下懷,也不其然地將一些跟我們看法、意見不同的人,便馬上判斷為他/她們是跟我們敵對的一方,而不是尋找共通點,跟他/她們連繫起來、凝聚公民的力量? 我們會否嘗試作和平之子,在同路人悲憤時播下和平、失望時播下盼望….. 我們會否學習、明白每一個人都有他/她光明及黑暗的一面,即不去簡化地判斷一個人是好人或歹人 – 『好人』有他/她黑暗的一面是我們看不見的;而『歹人』也有他/她光明的一面是我們沒有察覺到的…… 我們會否學習這個複雜的世界中,很多事物都不一定是非此即彼 (either… or),而是兩者共存 (both… and)? 另外,我們在與同路人休戚與共、圍爐取暖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未信主的同路人的身心靈祈禱,向他/她們傳講福音? 想到在研討會中,張教授鼓勵我們,在黑暗的時候,豈不是我們作鹽作光的時候?
4.
默觀自省 – 尋覓真像
在思考『真實/真像』追尋這一點,在研討會中,有台下的參與者提問:『真實』是什麼? 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亦有參與者提問:人喜歡尋覓到『真實』嗎? 還是只關心肉體上的需要 – 溫飽、安定、繁榮…… 在討論這一點的時候,我便想到電影 受難曲 中,彼拉多也提出這一個疑問:『真理』是什麼? 我亦想到剛剛在這研討會之前的一個星期,去了另一個小型的研討會,主要是分享帕爾默 (Parker Palmer)的神學思想的公共性,當中帕爾默提出默觀的功用 – 穿透假象,幫助我們觸及事實。李博士帶出哈維爾的一個看法,就是縱然政權以舖天蓋地的方法去建構一個『謊瞞騙隱』的環境,但人心總是渴望真相的,而我亦相信,縱然我們不一定可以在有限的資源、時間下尋覓到真像,但起碼都可以一步一步地拆開、穿透假象,幫助我們觸及事實。
5.
鍛鍊身體 – 長壽健康
最後的一個參與社會關懷的當代基督信徒剛強壯膽的發展、努力的方向,就是要鍛鍊身體、希望達至長壽健康,這亦是在社會運動中所說的『鬥長命』的必要條件,在林前6:19,保羅也提醒我們 – 身子就是聖靈的殿,特別在這個時勢真惡的年代,不少同路人可感到疲乏困倦,失去了追求健康的動力,正正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學習堅忍 - 生老練 – 生盼望,這樣才可以走更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