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內容的脈絡:


分享內容的脈絡:



1. 惟恩寶寶的生活日記、成長點滴 2. 寶寶的早期教育啟蒙 - 右腦、語言訓練、蒙特梭利教學法 3. 寶寶的早期靈性引導 - 詩歌、聖經故事、禱告 4. 隨筆、遊記 5. 聖經教導、領受、得著分享

乘坐430穿梭機蒞臨這個世界

Lilypie Kids Birthday tickers
顯示具有 杜曼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杜曼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對閃卡一些誤解的解讀分享

各位關心寶寶早期教育的父母,您們好,(若要引用此篇文章,請同時引用文章的出處,請尊重原創精神,謝謝!)

只是個人的一點分享,不希望得失任何不同學說主張的人士

看過了這個blog後
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09911,有感而發

在這裡分享我的愚見:我是一位平凡的家長,因BB的來臨,我便在1、2年前搜索多些關於BB的早期教育的資料、教材,當中也有“研究”過杜曼、七田真等主張的Flashing Method… 他們提倡的一種方法幫助BB早期閱讀(early literacy),以達至learn to read… 及其後的read to learn去探索這個世界,另一方面,也有“研究” 過蒙特梭利的方法,暫時得出的結論是:兩者可以互相配合的

有些人認為閃卡的方法是家長一廂情願、妄顧BB意願的一種填鴨式灌輸的方法(香港的家長特別敏感,因我們也是在這個環境長大的),令到孩子有壓迫感,簡單來說,就是違反自然(unnatural),網上其實十幾年前已有這話題的爭拗*,不是今天才有的。

(* 因香港的早期教育比其他西方國家(本人不是崇洋的)… 澳洲、新西蘭… 甚至乎祖國的上海、北京發展慢了很多拍… 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政府不鼓勵BB的早期教育或家庭教育,有人以陰謀論的角度來分析,看為殖民地政府埋下的一個伏筆)

支持杜曼者,認同閃卡的方法是一個寓教於樂的活動,同時亦可“激發”右腦神經元的連絡(connection),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則是:父母及寶寶也要在心情愉悅時才進行的…不要感到壓力… 在BB意猶未盡時停止,讓BB保持追求認字的興趣… 但本人看到一些家長,玩閃卡的心態是要BB精靈D、識多D嘢… 以免在幼稚園的入學面試時落後了… 輸了在起跑線便像PK一樣,很難再追了(要知道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每個人的際遇也不同… 有時PK又如何… 有時跑步也是要留前鬥後的… ) – 若存在這心態的話,當然BB亦會慢慢由興致勃勃變得無癮非常… 由主動學習,變得頹廢地被動學習。

蒙特梭利對杜曼的評價 -- 杜曼的教育法只著重文字、語言(杜曼的理論 - 數學也是一種語言)的學習…就如那位博士所言:『掛一漏萬』。某程度我是同意這一番話的–如果家長一天每隔半小時便對BB閃一次,一天閃7、8、9次或以上,像吃藥般的定時定候,吃慢了或吃遲了便責備自己…BB沒有反應時,便覺得BB“技遜一籌”,亦因為要循規蹈矩 (routinely) 地玩閃卡而忽略了其他跟BB玩的時間– 如:到花園走走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創造… 聞聞小花溢出的芬芳… 在唱遊 “Head and Shoulder, Knee and Toes”時教導BB身體部份(body parts)的名稱… 給BB一條頭髮,讓他/她在玩弄時動動手指(同時也是在動腦筋的(有科學根據的 -- 手動 = 腦筋動))… 到沙灘讓BB在沙上自由活動(只要觀察著BB,不讓他/她吃沙便行)…

蒙特梭利的評價是對的… 杜曼的教育法只是2D的學習法,亦只是從BB的聽覺、視覺鍛練BB的腦袋…. c.f. 杜曼的主張是語言、文字是人類文明的基礎… 我同意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而我亦同意杜曼的方法,關鍵是那老生常談的那句:『中庸之道』…實踐出來,建議如下:

  1. 6個月到6歲,閃… 分階段的閃… 閃中文字、英文字、數學(數點+阿拉伯數目字)、百科卡… 一天閃<9次,不是閃得多不好的問題,而是要騰空多一點時間跟寶寶玩其他的遊戲。
  2. 兩歲後可以多一點給寶寶看電視(兩歲前不主張寶寶看電視的(Quote:-美國衛生署)),其中另一個教材叫『your baby can read』,可以將寶寶已從閃的方法中『入腦』的生字、詞彙跟實物聯結起來(associate)
  3. 其間同時跟寶寶唱兒歌、唱詩歌(英語、普通話、廣東話)等… 講故事等,讓寶寶浸淫在一個語境中,多一些問答的互動,問多一些啟發性的問題
  4. 最後亦是最關鍵的是...... 身教...... 以愛及關心對待寶寶,以寶寶為本,不存爭競的心、將寶寶跟其他人比較,卻是盡量啟蒙寶寶,發掘天賦給每個寶寶不同的才幹(talent)、恩賜(gift)

當我在坊間搜索好的教材的時候,我會用批判理論 (critical theory) 去剖析那些出版社提出的理據、背後的學說是否合理,因為在香港這個早教的市場已經做到很商業化了,大部份人想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便會因迎合市場的需求,而宣傳一些他們認為有利於他們產品的學說及攻擊另一些市場的競爭者,就算是一些比較出名的討論區,也有很多弄虛作假的“槍手”… 所以真的要鍛鍊自己的獨立思考,才較容易在這個世界判斷是非... 這個世界很怪的,一有了利益關係,一切便變得複雜了......

關於我自己

Toronto, Ontario, Canada
一顆期盼著生命來臨的心 - 新生命是天父所賜最好的禮物,怎樣迎接著他/她的來臨,應該抱著什麼的心情? 一個與主耶穌基督離世升天復活前同齡的信徒、一個深信藉著十字架的愛才可以化解人間的怨仇、一個飽歷滄桑但仍相信『四海之內皆兄弟』、不斷學習『愛人如己』的赤子、一個正期盼著BB出生的準父親...... (以上寫於2007年8月)(以下是寫於2009年12月27日) 從少在天主教背景長大、熟悉聖經、天主教教會的禮儀、規條、教義、可能是未曾遇上一個值得敬重的天主教徒的同學或老師,因緣際會下,中七時在一基督教宣道會的『彩虹佈道會』中、茅塞頓開、明白到『因信稱義』的道理,便毅然決志信主、從此跟隨耶穌基督、立志將信仰跟生活融合(fuse / integrate)起來、樂意跟渴望真理的人分享真道、讓更多人明白福音、體驗基督的愛。 亦曾在年輕時深入虎穴,在一間主流基督教視為異端的教會聚會、跟那些談吐斯文、熱心傳道的年青長老研究、交流、並參與他們教會的核數工作、對他們的行政、財政、佈道策略瞭如指掌。 最近開始探索伊斯蘭的教義,碰巧新來的外傭是虔誠的穆斯林,更加可以知己知彼。 此博客的寫作及資料分享的動力來源... 其一是跟別人分享自己認為是優良、叫人得造就、建立的資訊,而亦是自己資料搜集的平台,自己在分享過程中及在其他博客的回饋意見及交流中,不斷的更新及豐富自己的學識及內涵... 其二是給惟恩寶寶一步一步地灌輸我們認為正確的、以聖經為本的價值觀、道德觀、宇宙觀,讓寶寶在愛及真理中成長,以致她長大多一點、懂得獨立思考的時候,可以自己選擇一條正路,畢竟每個人都被賦與自由意志,跟隨耶穌基督與否是個人的選擇,萬一在寶寶成長的中途、我們作父母的突然猝死(在每晚睡著之前,誰有絕對的把握 -- 翌日早晨的時候,心仍然在跳動、還有明天的生命氣息?),寶寶也可以明白父母的心意... 其三是因為互聯網的『無遠弗屆』,希望在天家的母親、外婆、外公,也可以知道我們在地上的近況。 其四是讓寶寶在長大後,可以回望小時候的成長片段。 其五是在分享教養孩童的生活片段、成長點滴的時候,當中必定是喜樂多於憂愁的,雖然實踐、學習無條件的愛時,必定要付上代價,但希望在分享中,叫一些活在愁煩中的家長改變過來,以喜樂的心去造就一個愛的環境給他/她們的寶寶成長,在那個環境下,沒有寶寶是被忽略、被遺棄、被掌控... 卻是被愛惜、被接納、被啟蒙,在愛中建立自己。

標籤summary